新闻
-
中秋国庆聚会“新”模式,一站式吃喝玩乐洗尽在北京...
北京水裹汤泉 一站式吃喝玩乐洗 到底是什么神仙生活 丰腴的大闸蟹膏肥黄满正当时 搭配鲜甜的椰皇就一个字: 绝 超10000㎡的空间肆意玩耍 简约ins艺术感让多巴胺疯狂飙升 水果饮料无限量畅吃 还能实现哈...
-
17万人狂欢,线上线下高能预警!嘉和一品的20岁生...
9月24日,老牌粥企嘉和一品,在密云郊区的“东方绿洲露营基地”,以户外“宠粉嘉年华”的形式,和17万线上线下的粉丝一起,迎来了20周年生日。 晴空艳阳下,丰富的草坪市集热闹非凡,露营帐篷里时常传出欢声笑语、游...
-
「第一次19岁」——北京画美19岁鸟巢盛典耀世启幕
9月19日,北京画美19周年庆典,在鸟巢耀世启航,释放品牌力量,开启无国界之美,与全球共同见证画美的更美力量! 19|第一次19岁,再一次19岁 北京画美璀璨19载,2004年“登陆”中国,6935个日夜,乘风生长,不断赋...
-
9月9日-10日丨首届胶片摄影展暨第四十九届全国二手...
9月9日-10日,北京五棵松国际摄影文化苑将举办首届胶片摄影展暨第四十九届全国二手相机交流大会。 届时首届胶片摄影展开幕仪式暨第四十九届全国二手相机交流大会、胶片摄影文化研讨会、各大品牌新品体验等同时...
-
热ྂ冒ྂ烟ྂ了ྂ,快来清凉谷防暑降温吧!
热҉热҉热҉热҉热҉ 全国各地都开启了“炙烤”模式 帝都甚至达到了历史同期高温的极值纪录 热浪来袭,高温不退 清凉解暑还得是玩水 清凉谷有超多刺激、解压、凉爽、欢乐的水上体验 帮你...
商业
-
北京,云冠橙来了!降温的日子里,一粒果子给你的拥抱
“有田就是有根有底蕴有文化,有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些技能,有我们自然赐予我们的财富,当你拥有这一切的时候,你自然就会变得很舒展,很自信,很享受你的生活。” —— 庄雅婷 作为餐桌的嘉宾之一,著名专栏作家、媒体...
-
一场格局与工致的对话,东芝与京城设计师共鉴居心...
从气魄雄伟的皇城中轴线,到精巧绝伦的京派建筑,地处六朝古都的北京,以传承千年的帝王气象孕育出兼具格局与工致的设计风格,也为在地设计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给养。 ▲活动合影 11月...
-
AIIC 2023思想之夜,国台贡献酒业创新突围哪些“方...
AIIC 2023酒业创新与投资大会开幕式前夕,一场“晚宴”已将大会的广度与深度展现得淋漓尽致。 11月17日,AIIC 2023思想之夜暨国台·通达盛宴在海口举办,来自政府、产区、行业、生产、流通等领域的嘉宾代表齐聚一堂,...
-
东方新天地打造新能源充电桩品牌化 提供专业优质服务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充电桩作为其重要的配套设施也日渐普及,虽然约有25万个自用桩广泛应用于居住区内,但令人欣喜的是各大商业项目也在逐步推进公用桩配置。 以地处北京核心区域的东方新天地商场为例,多...
-
多彩的中华民族—优秀摄影作品艺术展 在日本大阪隆...
嘉宾合影留念 2023年11月15日下午十五时,多彩的中华民族—优秀摄影作品艺术展在日本国大阪市大阪文化馆隆重开幕。此次展览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驻大阪代表处的支持和指导下,由北京民族文化遗产保护...
2023年底,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具备向公众开放条件
发布时间:2022/09/16 新闻 浏览:86
(9月15日),北京城市副中心举行绿色建筑新闻发布会。记者获悉,北京城市副中心三大建筑——剧院、图书馆、博物馆预计于今年年底基本完工,2023年底具备面向公众开放条件。
北投集团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公共建筑三星级标准对三大建筑进行设计、建设。三大建筑投入运营后,相比同类型未采取节能减排措施的公共建筑,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0207吨。
一体化施工,减少钢筋、混凝土使用
北京城市副中心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重大项目总监、三大建筑项目部总经理陈宏达介绍,三大建筑预计于今年年底实现基本完工并交付业主单位筹备布展。2023年底,三大建筑及共享配套设施项目具备面向公众开放条件。“它们将成为城市副中心率先亮相的公共文化设施和北京市绿色建筑科技应用的最新典范。”
“我们创新性打破了以往公共建筑集群各自独立建设的固有模式,实现了城市副中心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共享配套设施及轨道交通预留车站五个单体建筑一体化设计建设的模式创新。”他说,据测算,较之各自独立建设三大建筑的传统模式,采取一体化共构施工方式,可减少支护桩约1400根,节省钢筋约2180吨,减少混凝土约14500立方米,减少土钉墙面积约3500平方米。
加强区域“水弹性”,打造“海绵城市”
项目团队还将区域划分为剧院、图书馆-博物馆和地铁前广场三个汇水分区,通过设置下沉式绿地、铺设透水铺装、设置与绿心公园连通的运河故道景观水系等,建成了一套滞蓄消纳、生态排水的雨水排除系统和自然河道系统,可达到50年一遇雨水不外排的设计目标,营造出了会呼吸的“海绵城市”。
“据测算,三大建筑及共享范围内可调蓄水量约4.6万立方米,雨水每年回用量达约3万立方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约93%。”
项目还搭建起全生命周期的BIM智慧管理平台,避免了各专业之间的交叉碰撞,最大限度减少了不必要的返工和资金浪费,节约工程建设成本979万元,节省工期50天。
引入可再生建筑材料
三大建筑项目建设体量大、造型飘逸独特、建筑材料种类繁杂。在建材选用方面,项目按照未来近零碳建筑的发展趋势,引入了多种可再生建筑材料。举例来说,剧院项目部分地上钢结构、轻钢龙骨石膏板隔墙、精装修木材采用可再生建筑材料,共采用可再生建材重约4.58万吨。
同时,城市绿心起步区整体采用地源热泵供热、供冷系统,满足了三大建筑及共享配套设施项目冬季供热、夏季供冷、生活热水及博物馆常年供冷需求。其中,地源热泵系统在满足三大建筑参观游览高舒适性需求的基础上,合理配置能源,实现了项目整体低碳、绿色、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节能减排目标,相较于“燃气锅炉+分体空调”的传统模式,每年可减少能耗折算标煤3800吨,系统节能率约45%。
图书馆部分采光顶用上新技术
陈宏达介绍,图书馆和博物馆两个项目中引入了光伏发电等新型清洁能源,作为能源系统的补充。在优先供应自身用电的同时,多余电量直接并入国家电网,实现了“自发自用,余量上网”的应用模式。
图书馆项目结合自身银杏叶片屋顶的设计风格,在每组“树冠”中间的天窗上安装了8组太阳能薄膜光伏系统,铺设面积达960平方米。据测算,图书馆项目光伏玻璃装机量为160千瓦,年发电量为25.6万度。
图书馆项目首层“河谷”区域的采光顶上,创新应用了电子染料液晶智能调光玻璃的新型设备。调光玻璃的应用将智能控制技术与调光技术相融合,可将遮阳系数从0.45降低至0.28—0.32之间,延长文献保存期限和使用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