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11月1日起《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施行

新闻

苗药妻喜获国际殊荣:一场传统医药与现代外交的美丽邂逅 苗药妻喜获国际殊荣:一场传统医药与现代外交的美...

2025年8月16日,北京秋高气爽。在利比亚驻华大使馆会客厅里,一场别开生面的"医药外交"正在上演。厦门...

  • “迎世运 游成都——当夏,到成都街头走一走”——成都文...

    6月27日—29日,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以“迎世运 游成都——当夏,到成都街头走一走”为主题亮相第二十届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多维度展示推介成都暑期旅游精品线路、经典场景和精彩活动,向全世界发出热情邀约,诚邀广大游...

  • 免费领自行车,朝阳龙湖北苑天街这里太火爆了。100...

    📢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信用卡推广活动在我市北苑龙湖天街广场火热开展,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此次活动旨在鼓励市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同时推广信用卡业务,实现环保与金融服务的巧妙结合。 🚲 活动亮点抢先...

  • 北京首届良田宝贝嘉年华 | 穿梭古今农耕奇境,开启...

    2025 年 5 月 1 日至 6 月 2 日,中国农业博物馆将化身一座充满惊喜的农耕文化乐园,邀您与孩子共赴一场别开生面的沉浸式探索之旅!北京良田宝贝嘉年华组委会匠心筹备,专为亲子家庭打造 “良田宝贝嘉年华”,带您...

  • 《逐光十数载,湛华的辉煌蜕变之路》

    在风云变幻、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传播领域,湛华传播机构犹如一颗初露锋芒的璀璨明星,自2007年创立之初,便毅然踏上了逐光前行的征途,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发展篇章。   回望创业...

  • LAIFE「巢汐Tide」 新品发布会盛大召开,“美似潮汐...

    近日,LAIFE乐梵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红宝瓶2.0新品发布会,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及媒体的关注。 *LAIFE「巢汐Tide」美似潮汐、更迭永续新品发布会现场 LAIFE乐梵作为全球领先的长寿科技企业,一直致力于利用前沿科技...

商业

不宵禁的宋潮夜市、全域疗愈场景…濮院重塑古镇旅游度假新体验 不宵禁的宋潮夜市、全域疗愈场景…濮院重塑古镇旅游...

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引领下,健康生活理念进入“精养时代”,疗愈旅行”也正在为文旅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生...

11月1日起《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施行

发布时间:2021/11/02 新闻 浏览:308

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到来之际,《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于今年9月出台,并于今年11月1日起施行。此次《条例》修订,将名称由《北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条例》调整为《北京市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从“无障碍设施”到“无障碍环境”,意味着《条例》拓展了适用范围,顺应了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发展趋势。

《条例》的实施将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特别是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平等享有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更加自主参与社会生活,是首都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对于践行对国际社会庄严承诺,彰显包容、开放、文明的城市形象,展现大国首都风采将发挥重要作用。

《条例》拓宽适用范围,明确原则与国际接轨

考虑到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仅要体现对残疾人群体的特殊照顾,更应当是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福利,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其受益群体的范围应当具有普遍性和包容性。《条例》将无障碍环境受益群体的范围扩展为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以便让有需求的群体能够更加广泛、平等、自主、便利地参与社会生活,体现了“广泛受益”的原则。同时,条例进一步与《残疾人权利公约》等国际公约、条约接轨,将“通用设计、合理便利”等确定为无障碍环境建设的基本原则,并充分体现到制度要求中。

《条例》强化硬环境建设,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管理

《条例》从无障碍设施的设计、施工、验收、监理等各环节明确了相关单位的责任,实现全流程监管。将无障碍设施的管理责任人确定为所有权人,并对日常维护管理、按照标准和限定的时间进行改造,作出了相应规定。为了给出行需求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条例对公交车、地铁和地铁站、公交导乘系统等公共交通服务领域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提出相关要求,确保出行无障碍。

在实际生活中,很多群众反映经常会发现有的公共停车场没有无障碍停车位,有的虽然设置了无障碍停车位,但通道宽度没有达到相关标准,导致乘轮椅者无法从轮椅通道进入人行道或者到达无障碍出入口,以及擅自占用无障碍停车位等现象。针对这些问题,考虑到根据国家标准规定的比例数量有限,为了优先保障残疾人的实际需要,条例明确公共停车场应当按照有关法规和标准设置并标明无障碍停车位,专门用于肢体残疾人驾驶或者乘坐的机动车停放。

针对群众关心、关注的盲道等无障碍设施被占用问题,《条例》规定任何单位、个人不得损毁、侵占或者擅自停止使用道路、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居住区内的无障碍设施,并设定了法律责任。

《条例》强化信息化建设,推进无障碍信息交流

为了让社会成员能够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弥补身体机能和所处环境等因素所导致存在的差异,使人人都能平等、便利、安全地获取、交互、使用信息,助力社会包容性发展,条例规定:支持新技术在导盲、声控、肢体控制等方面的应用。政府投资建设的公共服务类网站应当达到无障碍网站设计标准;支持无障碍地图产品开发和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应用,推进移动互联网应用的无障碍设计。明确政府通过视频方式发布突发事件信息的,要同时采取实时字幕、手语等无障碍方式。要求举办有视力、听力残疾人参加的会议和公共活动,举办单位应当根据需要提供实时字幕、手语、解说等服务。明确110、119、120、122等紧急呼叫系统,以及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及其网络平台,应当具备文字信息传送和语音呼叫功能等。

《条例》强化软环境建设,增强无障碍社会服务

无障碍社会服务是无障碍环境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了提升全社会无障碍服务意识,强化全方位无障碍服务保障,条例规定。政务服务和其他公共服务场所应当根据需求,提供无障碍服务;加强突发事件中对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的保护。加大无障碍终端设备研发的投入,支持残健融合型无障碍智能终端产品的生产。明确各类升学考试、职业资格考试和任职考试,应当提供阅卷、书写、助听、唇语等便利,或者由工作人员予以协助;要求组织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参加选举的,应当根据需要提供盲文、大字选票;支持盲文、有声出版物出版和盲文图书馆、图书室、图书角建设。鼓励高等院校、社会团体、文化企业参与无障碍模式的作品制作,扩大无障碍模式的作品供应,在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提供便利。

针对“数字鸿沟”问题,《条例》聚焦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的需求,围绕出行、就医、消费、文娱、办事等事项,规定要坚持传统服务与智能创新相结合,在保留和改进传统服务方式的同时,加强技术创新,提供更多智能化产品和服务,为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提供便利。

为了使有需求的群体更加便利地获得日常生活中所使用的必需品的信息,更加安全、自主地使用相关物品,条例规定支持利用信息技术加快推进食品、药品信息识别无障碍。鼓励在食品、药品和日用品的外形或者外部包装上设置无障碍识别标识、技术和语言,方便残疾人、老年人等社会成员识别和使用。

针对社会公众普遍关注的导盲犬进入公共场所、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问题,在反复研究论证,广泛公开征求社会公众意见的基础上,条例作出了更加便于视力残疾人出行的规定,旨在推动社会文明进步,引导社会公众给予残疾人群体更多的关心、关爱,为其正常出行、自主参与社会生活提供支持和帮助。

《条例》立法最大程度集民意、纳民智

在立法过程中,北京市人大常委会有关工作机构、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和北京市残联组建立法工作组,广泛听取各方面立法意见。在政府起草阶段共收到社会公众意见建议133条,涉及导盲犬94条,共收到公众意见建议36条,主要是围绕无障碍设施改造、盲道等无障碍设施被占用、信息无障碍以及宣传等方面。在开展实地调研,征求街道和市、区残联的意见,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相关部门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对《条例》进行了修改完善,最大程度上集民意、纳民智,建设人民满意的无障碍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