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冬储大白菜,北京人的冬季“独家”记忆

新闻

「第一次19岁」——北京画美19岁鸟巢盛典耀世启幕 「第一次19岁」——北京画美19岁鸟巢盛典耀世启幕

9月19日,北京画美19周年庆典,在鸟巢耀世启航,释放品牌力量,开启无国界之美,与全球共同见证画美的更...

  • 9月9日-10日丨首届胶片摄影展暨第四十九届全国二手...

    9月9日-10日,北京五棵松国际摄影文化苑将举办首届胶片摄影展暨第四十九届全国二手相机交流大会。 届时首届胶片摄影展开幕仪式暨第四十九届全国二手相机交流大会、胶片摄影文化研讨会、各大品牌新品体验等同时...

  • 热ྂ冒ྂ烟ྂ了ྂ,快来清凉谷防暑降温吧!

    热҉热҉热҉热҉热҉ 全国各地都开启了“炙烤”模式 帝都甚至达到了历史同期高温的极值纪录 热浪来袭,高温不退 清凉解暑还得是玩水 清凉谷有超多刺激、解压、凉爽、欢乐的水上体验 帮你...

  • 趣睡科技“走进8H床垫工厂”活动,拉近消费者距离

    近日趣睡科技第三期探厂活动在宁波开展,邀请粉丝走进8H床垫工厂,活动圆满成功。趣睡科技作为互联网家居品牌,采取线上销售的模式,近期邀请粉丝线下到床垫工厂参观,探厂活动作为持续开展的一项活动。一方面让...

  • 本周日、下周一,西泠春拍北京冲刺征集 艺是月拍周...

      西泠拍卖2022年度线上线下全年总成交额逾20亿元,继续以学术气质、文化视野,彰显南方艺术市场人气。衷心感谢北京藏家的鼎力支持与厚爱!2023西泠春拍定档8月初,藏品征集活动进入冲刺阶段。 2023...

  • 消夏必喝!双合盛五星啤酒C位亮相2023西城美食节开...

    5月31日晚19点,由北京区商联会、区饮食行业协会主办的2023西城美食节开幕暨消夏啤酒节在金融街喷泉广场正式启动仪式,主题为“品鉴美食,爱赏西城”,北京市领导、区领导,以及北京双合盛五星啤酒有限公司的党支部...

商业

“爱家购房节”八城同启 助力购房者圆梦安家 “爱家购房节”八城同启 助力购房者圆梦安家

2023年为进一步改善民生,加大存量房去化力度,近20城先后官宣落地“认房不认贷”等利好政策,因城施策满足居...

冬储大白菜,北京人的冬季“独家”记忆

发布时间:2022/10/27 新闻 浏览:76

北京人一辈子得吃多少大白菜?在老北京眼里这都是有数的——老话讲,一个北京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要有北海白塔那么高。连接北方人与大白菜的,是扛过严寒的革命情谊,也是冬天里热腾腾的烟火气。半个多世纪前,人们的冬天是从拉着平板车去买大白菜开始,半个多世纪后,“冬储菜”的招牌,仍是秋冬交替时商超和市场的“流量密码”。大白菜年复一年如期上市,那些改不了囤大白菜习惯的北京人,有的长大了,有的变老了。

大白菜承包整个冬天的安全感

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冬储大白菜为题材的老照片里,人们和菜之间大多保持着同样的姿态:挂斗卡车上码得如山的大白菜密密麻麻,填满画面的一角,市民们有的戴着套袖系着围裙,有的推着三轮车,在车前排起一列列长队,热火朝天地搬运着。

这些来自久远年代的画面,林佳维太熟悉了,熟悉到每每看到这样的老照片,她都忍不住在画面里寻找,“总感觉年轻时候的自己就在这样的场景里出现过。”

四五十年前,相比于主食需要粮票换购,蔬菜倒是能用实打实的钞票买到,可是寻常蔬菜在当时也是需要抢购的,买不买得到大多靠运气。林佳维家当时在东城区南桥湾附近,每到下午两三点,大概是胡同里最热闹的时候,她总记得有那么个大嗓门的半大老头儿,会在菜棚子里喊一句“开秤喽”,街坊四邻就忙不迭地往菜场跑。“黄瓜、西红柿、土豆是最常吃的菜,当时几分钱一斤,每天的供应量有限。有时候卖相不那么好了,就会用簸箕撮堆儿,价格也更便宜。”林佳维说,白薯、蒜苗得算是那会儿的高档菜,得靠“小道消息”才能在菜场买到,有时还需要派出家里的“运动健将”才能在人堆儿里挤出重围,“拼出一些成果来”。

与平日里那些蔬菜相比,冬储大白菜是最能给人安全感的。“冬储大白菜不在平时的菜场里卖,大多时候要等车开过来现场卖。街坊们听着信儿就到了卸车的地方,排队领号,按需购买。”各家各户有平板三轮的,都得把车推来,没有这些“家伙儿”的也不用担心,“说好要多少,人家到时候会帮忙送到家门口。”

在林佳维印象里,那时候的每年冬天,自己一家五口人总要囤上300多斤的大白菜。“听着挺多,一棵菜十斤左右,真算下来也就三十多棵。”她说具体买多少,也得看各家各户院里的地方,“买多了,没地儿放,而且也不好存。”

积酸菜凝聚冬天里享不尽的美味

平房院子里码放大白菜是有讲究的。在房檐下边,台阶两头码上砖头,木条木板两端须得搭放在砖头上,一层一层的大白菜插空放好,最上面盖上夹被或是苫上一块塑料布。林佳维说,这样才能保证大白菜上下透气通风,存放更长时间。

“不过这样码放,也不能一劳永逸,每家每户冬天里总得折腾几次。”在冬天,胡同平房里的老北京更关注天气,要是气温稍高,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墙根下的白菜。老话讲,这是怕“被捂了”,“打开白菜帮看到里面黄芯儿了,那就是整棵白菜都坏了。要是里面还有水汽儿,那就是还能放得住。”

在物资匮乏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林佳维记得自己少年时代的每一棵白菜,都能被父母物尽其用。大白菜帮子也是舍不得扔的,母亲总用白菜帮子剁馅儿蒸包子。细嫩的白菜心儿最是稀罕,老爸总会把它们留起来积酸菜。“那得用冒着热气儿的米汤或者面汤过遍水,然后再放进冷水里,才能锁住白菜的鲜脆,最后再放进干净的坛子里,就是一整个冬天都吃不完的美味。”

林佳维记得当时冬日饭桌上的雪里蕻、芥菜疙瘩只能算是配角,最馋人的还得是“当家菜”白菜粉丝豆腐,“这得是家里‘有条件’的,才能这么吃。”那时人们家里很少用味精,林佳维的父母会在出锅前点上一点香油,几十年过去了,那味道仍是林佳维记忆中的“绝味”。

白月光童年的味蕾记忆是白菜给的

这些对于大白菜的回忆,不只是“五零后”、“六零后”老北京们的专属。傅晖梓今年三十岁,他记忆中关于家庭冬储大白菜的回忆,距离当下,也不过十余年。

在京西南长辛店附近,屋檐下堆好的白菜,是姥姥家院子里冬天的标配。每年十月底或是十一月初,院子里的平房还没笼火烧上暖气,胡同巷口满载大白菜的“三蹦子”总是先一步报来冬天的消息。

买白菜是家里男人们的“工作”,“每到这时候,舅舅和姥爷就会推着他们各自的二八自行车到胡同口买白菜。”傅晖梓记得,两个人每次都得带上块木板还有皮筋儿,三四十棵大白菜就被这对父子一前一后推车驮了回来。

姥姥家的小四合院,屋檐下朝南的方向阳光最好,在冬天,这里的位置永远为大白菜而留。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二十一世纪初,物资相较于七八十年代已不算匮乏,可姥姥家冬天里的白菜粉条,仍然是傅晖梓心里关于童年味蕾记忆的“白月光”,“在老人们眼里,还是得囤大白菜,就因为白菜放得住,做菜方便。在我这里,只因为一吃这道菜,就能想起小时候在姥姥家的时光。”

气氛组冬天阳台上还是得有冬储菜

“现在家里不囤大白菜了。”傅晖梓说,姥姥家已经搬进楼房,而对于自己的小家庭来说,开火做饭已是件奢侈事。“可一说冬储菜上市了,也会关注,就像小时候听运菜的‘三蹦子’经过家门口,就知道入冬了。”

62岁的林佳维也说,现在几乎也没有了囤白菜的习惯。她说一方面是因为自己住了楼房,再没那么一块房檐下的地方留给大白菜;另一方面,现在市场上的蔬菜种类丰富,琳琅满目,也无须囤上百斤大白菜。

但逢冬储菜在家门口商超里上市开卖,林佳维也总爱去凑凑热闹,身边和她一起在货架上挑白菜的,也多是岁数相当的老年人。她说按年轻人的话讲,自己算是“气氛组”成员,图的就是一个过冬的氛围,“觉得买了大白菜,这冬天才算来了,饭桌上有了这个,也才算有了滋味。”

因此,林佳维的小阳台上,到了冬天总有一两棵被报纸包着的大白菜,在她想偷懒“对付一口”的时候、在她想做道下饭菜的时候,都会派上用场。时代变了,可大白菜,仍是北京人冬日餐桌上的常客,默默陪伴人们走过每一个冬天。

汪曾祺在《胡同文化》中有这样一句话,“每个人一辈子吃的大白菜摞起来,大概要有北海白塔那么高。”林佳维也听过这句话,她想了想从小到大家里面那些摞在过道墙根儿的大白菜,“兴许要是把我们一家子的算起来,真有这么多。”她说这句北京的老话说得很妙,一句话把很多标志都联系在一起,让人觉得形象又记忆深刻,“就像人们说到北京,就想起北海,北京人说到冬天,就想起白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