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爱的小院 ——协和社工第一人的胡同生活

新闻

「第一次19岁」——北京画美19岁鸟巢盛典耀世启幕 「第一次19岁」——北京画美19岁鸟巢盛典耀世启幕

9月19日,北京画美19周年庆典,在鸟巢耀世启航,释放品牌力量,开启无国界之美,与全球共同见证画美的更...

  • 9月9日-10日丨首届胶片摄影展暨第四十九届全国二手...

    9月9日-10日,北京五棵松国际摄影文化苑将举办首届胶片摄影展暨第四十九届全国二手相机交流大会。 届时首届胶片摄影展开幕仪式暨第四十九届全国二手相机交流大会、胶片摄影文化研讨会、各大品牌新品体验等同时...

  • 热ྂ冒ྂ烟ྂ了ྂ,快来清凉谷防暑降温吧!

    热҉热҉热҉热҉热҉ 全国各地都开启了“炙烤”模式 帝都甚至达到了历史同期高温的极值纪录 热浪来袭,高温不退 清凉解暑还得是玩水 清凉谷有超多刺激、解压、凉爽、欢乐的水上体验 帮你...

  • 趣睡科技“走进8H床垫工厂”活动,拉近消费者距离

    近日趣睡科技第三期探厂活动在宁波开展,邀请粉丝走进8H床垫工厂,活动圆满成功。趣睡科技作为互联网家居品牌,采取线上销售的模式,近期邀请粉丝线下到床垫工厂参观,探厂活动作为持续开展的一项活动。一方面让...

  • 本周日、下周一,西泠春拍北京冲刺征集 艺是月拍周...

      西泠拍卖2022年度线上线下全年总成交额逾20亿元,继续以学术气质、文化视野,彰显南方艺术市场人气。衷心感谢北京藏家的鼎力支持与厚爱!2023西泠春拍定档8月初,藏品征集活动进入冲刺阶段。 2023...

  • 消夏必喝!双合盛五星啤酒C位亮相2023西城美食节开...

    5月31日晚19点,由北京区商联会、区饮食行业协会主办的2023西城美食节开幕暨消夏啤酒节在金融街喷泉广场正式启动仪式,主题为“品鉴美食,爱赏西城”,北京市领导、区领导,以及北京双合盛五星啤酒有限公司的党支部...

商业

“爱家购房节”八城同启 助力购房者圆梦安家 “爱家购房节”八城同启 助力购房者圆梦安家

2023年为进一步改善民生,加大存量房去化力度,近20城先后官宣落地“认房不认贷”等利好政策,因城施策满足居...

爱的小院 ——协和社工第一人的胡同生活

发布时间:2023/06/13 新闻 浏览:31

小羊宜宾胡同老门牌3号(新门牌5号),是一座标准的三进四合院。这座宅院,一直与文学有缘。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这里曾是《人民文学》编辑部,后来成了中国作协的干部宿舍,秦兆阳、葛洛、黄秋耘、闻山、张天翼等名家先后在这里生活过。1972年,张兆和带着两个孙女搬到二进院东厢房,沈从文每天来这边与夫人吃饭,享受着困顿中的天伦之乐。

民国期间,这座小院里住的是著名国际友人、中国医务社会工作的开创者——浦爱德女士。她的童年在清末的山东农村度过,回美国接受高等教育后,被洛克菲勒基金会选中,成为协和医院的第一位社会工作者(社工),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医务社会服务部门。除此之外,她还写过几本小说,是老舍《四世同堂》英文版的翻译者。

说到医院社工,人们很容易联想到现在的护工,但两者有着根本的差别。在协和创建的1921年,人们对西医不了解,生活水平又低,一旦患病往往面临身心双重压力。浦爱德和社工们,以帮助患者摆脱疾苦,重返正常生活为己任,对患者进行心理安抚,帮他们理解医嘱和治疗方案,还根据病人的经济状况做出费用减免,衣物食物资助,乃至接济路费、介绍工作、殡葬救济等安排。

社工大多是燕京、辅仁等大学的社会学系毕业生,曾经在浦爱德手下工作过的张中堂回忆过两个工作中的实例:

一个是12岁的杂货铺学徒患病,家里没有钱。社工主动找到掌柜,问能否出钱给孩子治病,对方表示实在没有能力,但保证不会辞退孩子。医院减免了看病费用,打消了孩子怕被辞退的顾虑,治疗后,孩子很快返回了工作岗位。

另一个案例,是对一个腿骨折患者的术后家访。社工发现他家卫生很差,屋里有很多臭虫,就自己动手找来旧报纸,上上下下把屋子裱糊洁净,并为患者制作了简易大小便器具。

协和社会服务部以个案为主,服务体系涉及病人从入院前、治疗中到出院的整个过程。尽管条件艰苦,资源有限,但成效显著,还被老百姓亲切地叫做“帮穷部”和“救命部”。

从1921年到1939年,浦爱德在协和医院工作了18个春秋,除担任社会服务部主任外,她还在燕京大学和协和护校教课。这期间,小羊宜宾胡同3号成了学者、学生、政府官员、商人和旅行者聚会或短期住宿的地方。

日军闯入协和医院后,她不得不离开中国。在纽约,她长期担任中国工业合作社的执行秘书,为在中国建立小型生产者合作社筹集资金。在此期间,浦爱德还帮助旅居美国的老舍,把他的小说《四世同堂》翻译成了英文。

协和医院调养院,是为了方便外地来京的患者等待就医,以及需要常来复查或出院后需要调养的患者而设立。有男女两个调养院,分别在内务部街和东罗圈胡同。

她自己写的书——《汉族女儿:一个中国劳动妇女的自述》《尹老太太:北京生活回忆录》,以常在小院做客的宁老太太和尹老太太为主角。浦爱德还资助了宁老太太的孙女金凤读书,直到她从协和护校毕业。虽然没有结婚生育,但她收养了两个女儿,一个是中国孤儿浦贵静,另一个是俄国难民塔妮娅。两个养女成为人母后,也让她体尝了做外祖母的快乐。

1959年,浦爱德冲破重重阻碍重访中国。1972年,随着中美两国关系改善,84岁的她再次来到中国,并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款待。

不知她这两次来访,是否回到过小羊宜宾胡同原来的家,不过从回忆中不难看出,她对小院的喜爱和眷恋之情。她说:“一个人的家很重要,它是包裹我们的第三层,也是最外层……我在北京的房子,虽说比不上豪宅大院那样宏阔,但在布局上是一样传统,一样建造精良,房屋的各个层次,房子与庭院的比例,以及细节上都一样和谐。”

1985年浦爱德在美国去世,终年96岁,应了中国那句话——仁者寿。差不多是前后脚,大洋彼岸的小院落也被拆除了,但百年前这位奇女子的故事仍流传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