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他为枢纽站筑起“钢筋铁骨”

新闻

苗药妻喜获国际殊荣:一场传统医药与现代外交的美丽邂逅 苗药妻喜获国际殊荣:一场传统医药与现代外交的美...

2025年8月16日,北京秋高气爽。在利比亚驻华大使馆会客厅里,一场别开生面的"医药外交"正在上演。厦门...

  • “迎世运 游成都——当夏,到成都街头走一走”——成都文...

    6月27日—29日,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以“迎世运 游成都——当夏,到成都街头走一走”为主题亮相第二十届北京国际旅游博览会,多维度展示推介成都暑期旅游精品线路、经典场景和精彩活动,向全世界发出热情邀约,诚邀广大游...

  • 免费领自行车,朝阳龙湖北苑天街这里太火爆了。100...

    📢 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信用卡推广活动在我市北苑龙湖天街广场火热开展,吸引了众多市民的目光。此次活动旨在鼓励市民选择绿色出行方式,同时推广信用卡业务,实现环保与金融服务的巧妙结合。 🚲 活动亮点抢先...

  • 北京首届良田宝贝嘉年华 | 穿梭古今农耕奇境,开启...

    2025 年 5 月 1 日至 6 月 2 日,中国农业博物馆将化身一座充满惊喜的农耕文化乐园,邀您与孩子共赴一场别开生面的沉浸式探索之旅!北京良田宝贝嘉年华组委会匠心筹备,专为亲子家庭打造 “良田宝贝嘉年华”,带您...

  • 《逐光十数载,湛华的辉煌蜕变之路》

    在风云变幻、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传播领域,湛华传播机构犹如一颗初露锋芒的璀璨明星,自2007年创立之初,便毅然踏上了逐光前行的征途,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发展篇章。   回望创业...

  • LAIFE「巢汐Tide」 新品发布会盛大召开,“美似潮汐...

    近日,LAIFE乐梵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红宝瓶2.0新品发布会,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及媒体的关注。 *LAIFE「巢汐Tide」美似潮汐、更迭永续新品发布会现场 LAIFE乐梵作为全球领先的长寿科技企业,一直致力于利用前沿科技...

商业

不宵禁的宋潮夜市、全域疗愈场景…濮院重塑古镇旅游度假新体验 不宵禁的宋潮夜市、全域疗愈场景…濮院重塑古镇旅游...

在“健康中国2030”战略引领下,健康生活理念进入“精养时代”,疗愈旅行”也正在为文旅市场注入源源不断的生...

他为枢纽站筑起“钢筋铁骨”

发布时间:2023/03/07 新闻 浏览:197

迎面映入眼帘的是这样一处超大工地:一眼望不到头的基坑里,数不清的塔吊伸腰展臂,力举千钧,好似要直入云霄;地面上,繁忙的物料运输线旁,焊接钢筋笼产生的火花此起彼伏……这里是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现场。建成后,将是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

“您是来采访刘甲振的吧?他虽然入职才3年,但已经有两项发明专利了!瞧,就是那位红帽子。”01标施工方中铁十六局的工作人员带记者走进火热建设中的基坑,即便走路再小心,钻挖桩基产生的泥浆也会很快粘在鞋子上、裤脚上,这也是枢纽项目建设者们要面对的日常。

一排排待拼接的钢管柱整齐排列在建设现场。近距离细看,会发现它们的规格非同一般:壁厚6厘米,最长可达33米,最重的超过80吨。01标涵盖城市副中心站枢纽工程的站台区和“咽喉区”,建成后,会有多条铁路正线及岔线在此汇聚。支撑枢纽整体结构、承担“四梁八柱”作用的钢管柱,吊装的垂直精度误差绝不能超过千分之一,也就是倾斜在2厘米以内。

刘甲振身穿蓝色工服、头戴红色安全帽,正在全神贯注地盯控两台履带吊车吊装钢管柱。他的两个发明,正是要为这场“亚洲最大”与“千分之一”的较量服务。只不过两个发明的应用场景都在地下,一般人见不着。

枢纽项目毗邻北运河,沙土地质非常脆弱,下插钢管柱的桩基最大深度75米,要克服地下水的强大浮力。刘甲振的其中一项发明是一款全新结构钻头,能在完成桩基钻挖的同时,保证钻孔更有效地成型、不塌陷;另一项发明,是在钻头杆上加装传感器采集数据信息,让钻孔能保持符合设计要求的垂直精度。说来简单,但这两项发明涉及地质、工程、机械、编程等多个领域,常常需要团队协作攻关才能完成。“甲振是全面人才,以一当十。”同事常常夸赞。靠着这两项发明,以及项目所有建设者的共同努力,01标钢管柱吊装已进行约300次,无一失误。

令记者想不到的是,刘甲振并非工程领域“科班出身”。1993年出生的他,研究生阶段学的竟然是农用机械专业。2019年毕业后,他进入山东省农科院工作,仅一年时间,就先后参与6个省部级科研课题,拿到国内外近20个发明专利。“未来需要的是交叉型人才,我感觉农业机械领域比较窄。趁年轻,还是应该到大项目练练。”2020年,他从上万名应聘者中脱颖而出,离开了生活27年的山东,进入中铁十六局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01标项目部。临行前,刘家父母只嘱咐了独生子一句话:“好好干,别让自己后悔。”

说起刚来项目部的时候,“专业不对口”的刘甲振脸红了。“工程上最基础的马道、打灰、拉毛、绝对标高等名词,一个也听不懂。开会时,我像个‘门外汉’,打开笔记本,不知道写什么。”好在,在中铁十六局导师培养机制下,项目部给他安排副经理冯权当师父。“师父特忙,我不好意思打扰基础问题,就请他推荐了几本工程专业的书,自己买来赶紧学。”刘甲振说,自己到项目部的第一年,基本没在夜里1点半之前睡过觉。师父推荐的几本书,现在还摆在刘甲振的办公桌上,很多都已经被翻烂,几乎每一页上都有学习笔记。

“不论做什么事,都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刘甲振常说,“刚入职就参与这么大项目,是很幸运的,我要在这里快速进步。”钢管柱首件加工阶段,刘甲振甚至直接搬到了位于河北的加工厂里,和厂家技术员、工人们同吃同住,学习焊接规范、钢材规范。厂家的技术员也给予他高度评价:“小刘做事情细,学东西快。”像刘甲振一样苦心钻研技术的“发明家”,在中铁十六局还有很多。

将近1000个日日夜夜过去,刘甲振已经从“门外汉”成长为项目部的技术骨干。钢管柱组成的枢纽项目“钢筋铁骨”也渐渐成型,接下来将面临超深超大基坑继续向下开挖及主体结构施工的挑战。项目部成立了专项攻关小组,刘甲振也在其中,大家依托劳模创新工作室,发挥“发明家”们的聪明才智,采用超深基坑回弹防治技术以及在浇筑中“分块浇筑、一体成型”的施工方式,分别解决上述施工难题,确保施工安全,确保施工质量。

预计2024年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建成后,市民从这里可1小时直达雄安新区,15分钟直达首都国际机场,35分钟直达大兴国际机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