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news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小番茄实现数字化生产,留学生京郊办农业工厂

新闻

北京首届良田宝贝嘉年华 | 穿梭古今农耕奇境,开启亲子探索盛宴 北京首届良田宝贝嘉年华 | 穿梭古今农耕奇境,开启...

2025 年 5 月 1 日至 6 月 2 日,中国农业博物馆将化身一座充满惊喜的农耕文化乐园,邀您与孩子共赴一场...

  • 《逐光十数载,湛华的辉煌蜕变之路》

    在风云变幻、日新月异的互联网传播领域,湛华传播机构犹如一颗初露锋芒的璀璨明星,自2007年创立之初,便毅然踏上了逐光前行的征途,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发展篇章。   回望创业...

  • LAIFE「巢汐Tide」 新品发布会盛大召开,“美似潮汐...

    近日,LAIFE乐梵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红宝瓶2.0新品发布会,吸引了众多业内人士及媒体的关注。 *LAIFE「巢汐Tide」美似潮汐、更迭永续新品发布会现场 LAIFE乐梵作为全球领先的长寿科技企业,一直致力于利用前沿科技...

  • 惊艳曝光!杨洋、虞书欣荣耀300环球旅拍大片来袭,...

    宝子们,想象一下,当你的男神女神与幽默风趣的脱口秀演员出现在同一场发布会上,会出现怎样有趣的画面? 12月2日,荣耀300系列环球旅拍发布会现场,两位炙手可热的明星杨洋、虞书欣,加上幽默风趣的付航,共...

  • 国际美食博士梁廣杰先生荣获第十三届“亚洲饮食天王...

    2024年11月27日,傲威(国际)集团呈献:第13届亚洲饮食天王颁奖典礼2024,暨亚洲饮食天王美食指南点赞榜,在香港亚洲电视台盛大举办。本次大会以“亚洲餐饮,亚洲人说了算”为主题,汇聚了餐饮界及相关领域的众多...

  • 荣耀官宣荣耀300系列全球代言人杨洋、虞书欣

    还没发布就备受瞩目的荣耀 300 系列手机,又有大动作! 11 月 25 日,荣耀正式官宣杨洋、虞书欣两位当红明星成为荣耀 300 系列全球代言人,这也是荣耀数字系列首次启用双艺人代言。 荣耀数字系列始终致力于...

商业

「小屏大魔王」一加 13T 国补后 2899 元起,开启小屏体验新时代 「小屏大魔王」一加 13T 国补后 2899 元起,开启小...

2025 年 4 月 24 日,一加在北京举办新品发布会,发布「小屏大魔王」一加 13T。一加中国区总裁李杰称,2025...

  • 一加 13T 搭载 A++ 级小直屏,打造小屏旗舰显示素...

    4 月 23 日,一加官宣全新小屏旗舰一加 13T 搭载 A++ 级小直屏,这块屏幕由全球唯二、中国唯一的自研显示科学产线打造,采用领先的 8T LTPO 电路技术,在色准、亮度等方面均带来出色的表现。在 39 种自研屏幕校准算法...

  • 搭载小屏专属优化 一加13T出厂预装满血ColorOS 15

    4 月 22 日,OPPO 在深圳举办 ColorOS 15 春季升级会,带来满血 ColorOS 15 系统,AI、流畅、好用方面近百项功能更新。ColorOS 15 将陆续向数十款机型推送更新,为用户带来常用常新的 OS 体验。 ColorOS 围绕“...

  • 一加 13T 搭载超光影旗舰影像,轻松拍出质感大片

    4 月 18 日,一加官宣全新小屏旗舰一加 13T 搭载超光影旗舰影像,主摄采用索尼5000 万像素 IMX906,支持 OIS 光学防抖与 EIS 电子防抖,配合一颗 2 倍光学长焦镜头,同时继承 OPPO 旗舰影像算法,具备同档顶级的人像拍...

  • 一加 13T 首发行业独家「冰河散热系统」,打造小屏...

    4 月 17 日,一加官宣全新性能小屏一加 13T 首发行业独家「冰河散热系统」,在散热面积、散热结构及散热材料等方面带来全方位优化,配合独家定制「电竞 Wi-Fi 芯片 G1」,一加 13T 可在多场景带来低延时、更稳定的网...

  • 一加 13T 将于 4 月 24 日正式发布,开启小屏体验...

    4 月 15 日,一加正式宣布品牌首款性能小屏一加 13T 将于 4 月 24 日正式发布。一加 13T 此次采用全新设计语言与工艺,将一加手感与机身质感推向新高度,在 6.32 英寸的轻薄机身下带来旗舰级性能表现。此外,一加 13T...

小番茄实现数字化生产,留学生京郊办农业工厂

发布时间:2022/11/06 新闻 浏览:171

进入11月,北京密云区穆家峪镇荆子峪村的北风嗖嗖直响,树林、灌木纷纷落叶。在一座钢结构和玻璃组成的三万平方米温室内,绿油油的番茄藤蔓丛里延出一条“H”形轨道,一辆升降车从轨道上缓缓滑出,50岁的本地村民齐亚荣,穿着白大褂,站在车上,将茎蔓从架绳上取下,再小心落到落蔓架上。

这座温室里的车辆、植物、基质甚至人员流动的信息,都可以在终端平台上显示,这里每天生产出的数千份蔬菜均遵循同等品质和大小的标准。早在2016年,从荷兰留学、工作回国的徐丹,在京郊创办了这座数字农业工厂,“如果这个项目能够可持续性创造利润,那么中国其他城市,也可以工业化生产蔬菜,助力实现中国的农业现代化。”

智能大棚,让蔬菜实现标准化生产

每天午饭前,徐丹打开手机检查温室系统终端操作平台页面。整个温室系统如同一台机器,如果哪个环节出现异常情况,传感器会将信号发送到手机上。2018年温室开始投产的时候,徐丹经常处理突发状况。如今,徐丹很少收到系统反馈的异常情况了。

一万多棵水培生菜,看起来大小相同,整齐地排列在铝合金栽培槽上。徐丹介绍,栽培槽会随着生菜的长大慢慢移动,为生菜生长留出合适空间。为了确保全年不间断生产标准化的生菜,计算机会根据温室气温和植物蒸腾速率,每五分钟到二十分钟给蔬菜输送一次营养液。整个栽培区,单位面积耗水量不足传统农业的十分之一,产量却是传统农业的十倍以上。

“标准化”,是徐丹经常提起的词。他从刚开始创业时就认为,现代农业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实现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消费者想买一斤菜,不需要在蔬菜堆里挑来拣去,因为每棵蔬菜的大小、品相几乎都是一样的。一年四季无论冬夏,农业生产者向市场提供的每件农产品,都应该遵循相同的质量标准。

传统农业是看天吃饭的农业,每一茬的蔬菜品质都不一样,赶上旱涝之年,菜地还会面临减产。上世纪80年代,中国一些地方开始探索冬暖式大棚,种出一些反季节蔬菜。但普通冬暖式大棚仍无法完全抵消气候的影响,如果室外温度极高,大棚会变热;如果室外温度极低,大棚也会变冷。

徐丹的玻璃温室,则可以最大程度地调节温室温度。温室在设计之初,设计团队参考了密云当地五十年的气象数据,并通过建模来优化温室的风载、雪载、通风率等结构设计,最终设计出适合当地条件的温室。

“数字化农业,应该是人通过技术手段,让植物生长满足人类设置的参数标准。”徐丹说,如今他可以通过大屏幕、传感器看到温度、湿度、基质含水量数值的变化,并通过智能设备让所有农产品得以标准化生产。

在京郊,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梦想

20世纪50年代初,荷兰人在东南部的文洛镇,造出了一种小尖顶连栋玻璃温室,被人们称为文洛型温室。如今文洛型温室已经演变出多种型号,成为全球连栋温室的主流。大西洋沿岸莱茵河下游的荷兰,国土面积相当于两个半北京,但却是农产品出口额世界第二的国家,出口产品主要是郁金香、番茄、辣椒等。

徐丹是土生土长的成都人,在四川农业大学读完本科后,研究生选择在荷兰知名农业院校瓦赫宁根大学进修。在荷兰留学的时间,徐丹惊讶地发现,超市里相同品种的水果都是同样大小、同样品质。荷兰的超市或者消费者,会给农民制定农产品大小、重量的标准,而农户居然可以按照标准种出来。

“我那时意识到,这是农业生产走向科技工业化的时代。农业现代化的图景,就是要有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经营管理,让每一件农产品都长出人们想要的品质,不仅省掉中间商,而且让农产品从生产到流动的全过程,更高效、健康、可靠。”徐丹说。

徐丹在硕士期间,就已经完成了博士项目。他原本想像舅舅一样,成为国内一所知名农业高校的首席专家,在从事科学研究中积累成就和声望。但为了搞清楚荷兰人是怎样把理论技术运用于生产的,徐丹放弃了读博机会,转而进入荷兰最大的番茄种植企业工作。

早在2013年,当时徐丹的这位荷兰老板就判断,未来的中国在玻璃温室技术方面,会有很大的市场。他曾有过两个想法,一个是企业教荷兰人用筷子,让荷兰人去中国种菜;二是教会一个中国人,让他回国将技术做普及应用。

身高一米八五、外形俊朗的徐丹,乐观爱笑,“我回国后,给公司起名叫‘极星’。因为北极星是为人们指点方向的。我们当时回国,在国内做玻璃温室技术的很少,我们属于摸石头过河的一批人。但我们不怕,决心要走出一条路,而且还能为后来者提供经验。”

北京,是徐丹在荷兰工作时就计划回国创业的城市。这座聚集中国最多科研资源的城市,拥有最便利的交通条件,不乏关于机械制造、材料学、计算机、化学的院校,并拥有和世界各地发展贸易的交通条件。而徐丹需要的是跨专业的人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产业链,让农业实现现代化。

高科技农业,聚集热爱农业的人才

徐丹的办公室里摆满了绿植。每天中午,员工们在公司用餐,他独自一人脱下白大褂、穿上休闲衣服,躺在背椅上休息片刻。他的两个孩子在海淀区上学,他每天从家到公司通勤往返200公里。

但2018年温室投产的时候,他大多时间住在密云。起初,团队里只有他能完整掌握玻璃温室种植技术,很多时候,他必须亲力亲为,手把手地教团队成员。第一年,公司招了100名员工,徐丹亲自培训,三个月后只留下了15个人。

24岁的杨赟,是南方人,他在北京一所农业院校读完本科后,选择来徐丹的基地工作。他说,基地里大概有将近20名农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他们在这里可以学到全套关于数字农业的技术。

“坦诚讲,做蔬菜是一个目的,培养人才是另一个目的。”徐丹说,数字农业涉及计算机、栽培、园艺、化学等多种领域,所以对于人才培养的成本巨大。他自己也是在荷兰花了多年时间,才初步掌握了温室种植技术。

杨赟在学校里学过育苗技术,但从未上手操作过嫁接。在徐丹的基地里,有专门的育苗区,穿着白大褂的工作人员小心地将纤细的接穗与砧木的形成层紧密结合在一起。有的工作人员是大学生,而有的是邻近村镇的村民。

50岁的荆子峪村村民齐亚荣,被徐丹喊为“齐姐”。她从2018年起就来到了基地,从一开始只会包装蔬菜,到慢慢接触了嫁接技术,还学会了操作温室里的智能设备。“像荣姐这样的‘全能型人才’,我们基地有十几个人了。”徐丹言语表情里掩饰不住骄傲。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从基地到市场的物流一度遇到困难,一些本地村民职工来到温室帮忙。徐丹回忆,他当时第一次见了很多员工的亲属:职工们带着儿子、亲戚来帮忙拉货、贴包装、处理订单。

现在,基地一共创造的就业岗位有70多个了。徐丹觉得基地最迫切的需求仍是人才。他创业至今,最开心的一段时期,是在2019年夏天,“那会儿,毕业季,有好多个刚毕业的大学生来公司,我当时可开心了,他们是数字农业的希望。”

徐丹的公司如今是北京市和密云区重点支持的现代化农业企业之一。

2022年,园区作为密云现代农业产业园核心区之一,通过了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的认定。有时候,一些学校会组织中小学生来基地参观,徐丹告诉孩子们说,“现代化农业,会是很酷的农业。”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基地一处房梁上挂着一面条幅: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徐丹说,基地里最年轻的是一个“00后”,懂农业也懂计算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应该是这样子的。”